English

浪漫槟榔屿

1998-03-12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马航的班机沿着西海岸穿云破雾,仅40分钟,便到了马来西亚北部名城———槟榔屿。

人生常有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驿站。它许是憩栖许是加油许是换马许是“到此一游”许是“潇洒走一回”许是“潦倒新停浊酒杯”。槟榔屿以阳光海岸迎接我,以热带雨林呼唤我,该是又一个美丽的驿站。

“东方珍珠!”槟榔屿因岛上遍植槟榔树而成名,且以北马最繁华富庶的区域而赢得了和中国的香港一样的美誉。半个世纪前的1946年6月,著名作家萧乾曾在《大公报》上连载过题为《劫后的马来西亚》的长篇报道,其中提到槟榔屿:“槟城太像香港,伯特沃次宛然是马来西亚的九龙。这里也有爬山电车,有极乐寺(以代青山寺),有海,有游泳,也有的是高等华人,目不识丁,成天出入跳舞场的。但我留恋那些热情的槟城朋友。”如今,经过数十年的风雨,特别是70年代以后的经济腾飞,香港已矗起成片成群的“水泥森林”,已跃为世界性的金融、贸易、通讯中心,已拥有10倍于槟城的600多万人口,那么,槟榔屿呢?

槟榔屿静静地坐落于碧波绿荫的怀抱里。信步于海滨大道,你会感受到特有的芬芳和安详。街面如同清水冲洗过一般洁净。玉兰花和槟榔树互渗共散着清香。燕子和白鸽自在地嬉戏掠飞。芭蕉摆着庞大又温存的手臂迎面而来。中式的、英式的、印度式的各种建筑,以色彩的和合使人爽心悦目。比起吉隆坡,到这里来的脚步可以慢半拍乃至一拍,游览或办事都能优哉游哉而不误。唯一的高大建筑要数楼高69层的敦拉萨城市中心(简称“光大”),诸如游旅中心、中西餐厅、市政局、首席部长和市长办事处、多个官方机构、私人办公室、购物中心、便民茶餐室等等,统统囊括在这一摩天大楼中,堪称今日世界城建功能之一绝。我登上68层鸟瞰槟岛,真是“一览众屋矮”,整个城市被海水和葱郁所淹没。槟城的朋友告诉我,这里虽为岛屿,却从来没有台风、巨浪、暴雨的侵袭,四季皆夏,阵雨过后复日丽,一切的一切,怎一个“静”字了得。

对于这一弹丸之地的槟城,称谓历来有着分歧。早在1405年,槟城便出现在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史中———槟岛西南区的都茅至今有“郑和三保公脚印”的神圣古迹可资佐证。此后有葡萄牙人登岛探险。及至1786年英人与苏丹王协议,此岛成为英国在远东的第一个殖民地,首府因英王乔治三世而取名“乔治市”(GeorgeTown)。当莱特氏为槟岛举行开埠典礼时,又宣称:“今日占据此岛,名槟榔屿,今称威尔斯太子岛。”而先后来此拓荒开发的粤籍和闽籍华人,或称之为“新埠”,或依据马来人的称谓叫作“丹绒”。日本人称为“彼南”。《海国公余》上名为典雅的“碧澜”。骚人墨客又撰“槟江”之称。而“东方珍珠”(PearlofOrient)和“东方花园”之说,则是东西游人普遍的赞美词。这里长久以来有移民、商贾和冒险者驻足,至今,在融汇了欧洲、印度、阿拉伯以及华人的共同经营数百年后,展现出多元种族并存的丰富色彩。从海景沙滩热带茂林到欧风别墅古意弄巷红砖瓦房,从异族的风俗节庆到异样的美食宗教,莫不令穿梭寻访者留连忘返。

我被好客的主人安排在“吃风”的胜地———濒海临风的度假酒店。两室一厅加上现代化的厨房设施,一天200马币的宿费。推开门窗,凭栏远眺,前方的海山一一浴没烟云里。倾听阳光,倾听涛声,眼前的景物时而朦胧时而清晰。但这里毕竟不是栖所而是旅店,再闲适也锁不住急欲了解这里文化的学人之心。

一位旅人曾在槟榔屿写诗云:“汩汩长流水有源,道无元妙理探原。尘寰到处灵根寄,此是天南极乐园。”槟城最早为华人涉足,一代又一代的“南洋仔”将薪火传递,即使是今日,华人在这里的比例极高,使用闽南语、潮州话皆可通行无阻。在全马来西亚的州、省、市里,槟城是唯一最高行政长官由华人担任的城市。华夏香火的绵延,在极乐寺和龙山寺有集中的体现。前者建于前光绪辛卯即1891年,全部工程历15年而成。不游极乐寺,就如佛家人所说“如入宝山空手回”。此寺雄踞半山,集东方诸派佛教之结构和色彩,观音、弥勒一个个活灵活现,亮泽鲜艳,为慕拜者所倾倒。后者的全称为邱氏龙山堂,堂额“龙山堂”3字,系清太史陈海梅之手笔。在槟榔屿数十所祠宇中,龙山堂以古色古香、富丽堂皇居首,堂宇飞檐上,一个个各色人等诸种景物的雕刻精细异常,均髹金色,璀璨辉煌,出自华人巧夺天工的心智。华人在此有灵根所寄,继续创造着有历史价值、且为东西旅人共享的文化。

文化在这里并非漂浮物,而是化作实实在在的东西。在《光华日报》社,我们就看到了文化这一恒久的活力。《光华日报》于1910年12月20日由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一手创设,从此充当人民的喉舌。当初每周出版6天,社址在槟榔屿打铜街120号,系孙中山、黄兴直接领导的同盟会南洋支部和槟榔屿分会的机关报,革命党人在南洋地区的主要宣传阵地。白云苍狗,多经磨难,《光华日报》始终坚持为社会服务的立场,一次又一次闯渡危机,惨淡经营近90年,以光扬中华文化傲视东南亚,成为迄今世界历史最悠久的一份华文报纸。1992年率先采用中国北大方正激光电脑彩色照排系统,是海外首家全版激光照排出版的中文报纸。

当我们走进由华商们集资建成的报社新大厦,既为其高效率也为其高文明所吸引。“提倡文化、启迪民智、赞助教育、促进慈善公益事业”一直是《光华日报》的宗旨。他们还把这种慈善公益的观念推至全人类的关爱。在我们访问槟城的日子里,正传来朝鲜发出严重饥荒的消息,《光华日报》义不容辞地响应国际红十字会号召,在“温情故事,天天上演·献出您的爱心”的标题下,率先在全市发起了“勿让朝鲜儿童断粮———《光华日报》读者救济朝鲜饥饿儿童义款”的活动,大楼里专辟一厅设立了“义款台”。每天一大清早便门庭若市,应接不暇。仅仅4天半时间,义款就突破25万马币。男女老少慈悲心,有一位善心的林美金先生,携5个子女和1个外甥,最小的才8岁,一行7人给报社送来义款共5370元,那零头全是孩子们点点滴滴的储蓄。另一位中学生捐献300元义款不愿留名,当记者问其真实姓名时,则谦虚地闪避,说:“还有许多人要来捐款,你们就发表他们的名字好了。”由于报纸长期进行积德行善的宣传教育,在它的读者中,“施比受,更有福”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,且变为“济贫扶危”的行动了。

槟榔屿有充满诗意的浪漫,也有“为善最乐”的慷慨。或许是受中华文化和佛教信仰的沾溉,这里的慈善事业特别发达。告别槟榔屿的当晚,我在槟城著名的中华大会堂的简短讲演中,着重讲了中华“五缘文化”(血缘、族缘、地缘、物缘、业缘)和发扬华人教育传统问题。在掌声响起时,我注意到台下两位老太太一直聚精会神,不时含笑点头。回酒店很晚了。过了夜里11点,突然接到电话,道是有两位女士要造访。来者正是这两位老太太,一姓林,72岁,一姓李,65岁。林氏系槟城文华国际狮子会的创会会长,7个儿女都出人头地云游四方,她独自留在槟榔屿潜心于慈善公益事业,天天亲自驾车四处奔忙,乐此不疲。李氏是美容专家,终生不嫁,也乐于施舍各种有难的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,目前在华人大会堂义务帮忙。临别时已近1点,她俩一再说:如果中国国内的朋友有贫有危,我们会动员更多的人合力资助,血浓于水,我们都是长城黄河的子孙呵。

这一夜窗外的涛声依旧,却使我久久难以入眠。再见!槟榔屿。如果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,那么,我同样要说: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阳光。槟榔屿的涛声为我提供了如此确实无疑的文化信息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